“龍窖山”是全球300萬瑤族瑤民的精神家園。
經中央民族學院、中國(廣西)瑤學會、武漢大學、中南民族學院等權威專家論證,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為瑤族早期發源地和居住地。
史料記載:通城縣的歷史檔案也有明確的記載:1672年清?康熙《通城縣志》引舊志載:“元失其馭,四海鼎沸,苗兵往來屯駐”。清·乾隆《通城縣志》(1764年)記載:“元代前,通城為漢瑤雜居地,后因戰亂,瑤民漸入湖南”。
北宋?徵宗(1101—1125)時期岳洲田鹽范致明所寫的《岳陽風土記》載:“龍窖山在縣(臨湘)東南,接鄂州崇陽縣(歷史上崇陽與通城多次合縣)、雷家洞、石門洞(通城地盤)。山極深遠,其間居民謂之鳥鄉,語言侏離,以耕畬為業,非市鹽茶不入城,市邑亦無貢賦,蓋山徭人也”。
現有遺址:專家在通城縣挖掘和發現了大量的古瑤民在通城縣的古跡、遺址,代表性的有:生活方面的:石砌的石屋、石村、石寨、石橋、石水井;生產活動方面的:石梯地、石水渠;軍事活動方面的:石哨卡、石瞭望臺、石關卡;宗教活動方面的:石神廟、石祭祀臺、石神案(臺)狗頭虎爪神臺 。
官方命名:通城“瑤文化之鄉”(省級授牌)命名歷程:
2010年4月: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駐會副主席鄢維新一行來通城,上今藥姑山(龍窖山,下同)考察2天??疾熘邪l現古瑤遺存石神臺(案)一個,經鄢主席及考察組認定為瑤族祭祀用品。
2013年3月:湖北省、咸寧市組成的考古工作者,對藥姑山瑤族文化部分遺跡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綜合考察;
2013年4月:湖北省“1+8”城市圈共40位媒體記者組成的“瑤族文化采風團”來到藥姑山進行了兩天的采風,取得了滿意的成果;
2013年6月26日至7月6日:咸寧市文物保護部門已向省有關單位報送材料,擬申報確立龍窖山瑤族文化遺址由咸寧市市保單位升為湖北省省保單位。
2013年7月28日至8月2日:由中南民族大學的瑤族研究課題專家組一行11人,對藥姑山瑤族“千家峒”遺址進行了周密的考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2014年2月18日:《湖北日報》今日視點版整版刊登了《打撈遺失的九百年》專欄文章,宣傳了通城瑤族文化,在全國瑤學界內外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2014年10月:著名瑤族文化學者、武漢大學教授、中國女書研究會主席宮哲兵教授一行6人,對藥姑山瑤文化作了2天考察,認為龍窖山(藥姑山)是瑤族先民的“千家峒”,是瑤族的發源地之一。
藥姑山和龍窖山是傳承關系: 藥姑山,在明代李時珍將藥姑山稱為“江南藥庫”之前,叫龍窖山。
作為瑤族先民遺址,還得從瑤族祖先盤瓠及其瑤族長鼓說起。盤瓠(hu),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物。據《后漢書?南蠻傳》、晉●干寶《搜神記》等書記載,遠古帝嚳( ku )( 高辛氏 )時,有老婦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繭。婦人盛于瓠中,覆之以盤,頃化為犬,其文五色,因名 盤瓠 。
按《玄中記》作“盤護”。后盤瓠助帝嚳取犬戎吳將軍頭,帝嚳以少女妻之。負而走入南山 ,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盤瓠死后,“其后滋蔓,號曰蠻夷”,成為中族。這個故事在我國南方瑤、苗、黎族民族中也廣為流傳。后“盤瓠”音轉為“盤古”,成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沅水》:“盤瓠死,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其母白帝,賜以名。
后來,瑤民在遷徙過程中,為躲避官府的追捕,所到之地定居時,將所居住的山均取名龍窖山,因此,在其遷徙沿途,龍窖山現有多處,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廣西等地的山區。這樣混淆了官府視線,追捕找不到確切的地方。
龍窖山,有一個共同特點是:多?。ǖ?、府)交界地,古稱為“三不管”地帶,足見瑤民的聰明才智。如通城縣龍窖山就是湘、鄂、贛三省交界之地。
品牌歷程:湖北龍窖山酒業有限公司2009年注冊第33類“龍窖山”商標;2012年注冊“龍窖山80后”,2018年注冊第35類“龍窖山”商標。
因此,“龍窖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瑤族白酒品牌。
▲ 瑤族在國內遷徙圖